我的履历 宫崎辉8. 旭陶成立

1950年夏,我作为战后首次访美任务团的一员前往美国。此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美国如何处理劳资问题,约一个月的时间,我巡访了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主要城市。
我对此次访美还有一个很大的期待。那就是从陶氏化学公司引进聚偏二氯乙烯纤维“Saran™”的生产技术。
作为生产烧碱时所产生的氯的有效利用方法,旭化成也努力研究过这个纤维。甚至在1974年还建成了中试装置。但要实现商品化,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就在这时,我听说陶氏化学公司已经研发成功了以氯为原料的新型合成纤维。
任务团的日程结束之后,我和研究部长角田吉雄(前旭陶社长)以及外国部长烟石学(现旭Ciba专务)汇合,拜访了该公司位于米德兰的总部。
技术引进谈判如预想的一样举步维艰。外界熟知,当时的陶氏化学公司是一家保守的企业,因为它很难提供技术给外国企业。此外,就在同一时候,吴羽化学工业也在计划“Saran™”的商业化,也在接触该公司。
两家公司形成竞争。我们向陶氏化学介绍了迄今为止的研究及实验成果,并急切表明无论如何都要引进该技术。1951年春天,陶氏化学的负责人来日本考察,最终与旭化成签订了合同。
我和角田、烟石再次飞往米德兰,因为当时我还只是常务,所以是带着社长的委托书和神户美国领事馆的证明去的。
然而,对方的干部对我说:“我们信任宫崎先生,只要有你的签字就可以”。对此我也大吃一惊,但同时很高兴,这或许是基于在艰难的谈判中培养出来的信任吧。
1952年7月,由旭化成和陶氏化学的分公司——Dow Chemical International公司各出资一半,成立了旭陶公司。
但旭陶公司的起步被迫遭遇了意想不到的苦战。“Saran™”具有防水性强、不受化学药品侵蚀的特点,但作为衣料用纤维却有染色性和手感等方面的缺点。
投产后的三年内,累积赤字达到了7亿2,000万日元。以现在的市价来算的话,相当于100亿日元左右。因为与陶氏化学公司约定的是他们不管一切资金方面的麻烦,所以这个亏损不得不由旭化成全额负担。管理层开始出现了批评我的声音。
但后来才知道,因为旭化成全额承担了亏损,所以曾暗中考虑退出的陶氏化学公司,决定让这个业务存续。
“Saran™”作为火腿、香肠等食品的包装材料进军薄膜领域后,实现了稳定的盈利。首先在1960年1月,作为产业用材料开始投产,随后也开始销售商品名称为“Saran Wrap™”的家用产品。这是因为当时冷冻食品和速食食品的出现以及冰箱的普及,需求爆发性地增长,“Saran™”才步入了正轨。

  • 为成立旭陶公司赴美(中间)

紧接着决定了聚苯乙烯树脂“STYRON™”的技术引进,从1958年2月开始投产。因为这个材料具有轻量、可以自由着色,也容易产业化的特点,刚好赶上了电气化和汽车热潮,所以从一开始就是盈利的。
那时成为一大助力的是,陶氏化学公司以每年3.6%的低利率借给我们资金。因为旭化成全额承担了“Saran™”的亏损,对方加深了对我们的信任,从而开始全面协助。
那之后,旭陶公司将业务扩充到AS树脂“TYRIL™”、ABS树脂“STYLAC™”等,发展成为苯乙烯系列合成树脂的顶级厂家。成立旭陶最重要的意义是,奠定了旭化成集团向石化领域发展的基础。

  • Business alliance agreement with Dow Chemical
    International Ltd. 1952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