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履历 宫崎辉22. 合并旭陶

1981年秋,收购朝日麦酒股份的谈判已接近尾声,我即将开展另一个巨大的工作,即旭陶公司的合并。
该公司是1952年7月,由旭化成和陶氏化学对半出资成立的合资公司。在近30年中,经营高密度聚乙烯等多种石化产品,成长为一个顶级高收益的衍生品制造商。
然而近几年,旭陶有意从旭化成集团以外的渠道采购原料,有了一些要独立出去的动向。
但旭陶是旭化成集团的一员,是乙烯中心到衍生品这一条龙生产线中的一环。

  • 旭陶合并新闻发布会、宫崎(左)与陶氏化学日本公司的G.R.Baker社长

在实际问题上,原料是通过管线供给的,人员也是旭化成在招聘。如果没有旭化成集团有形无形的支持,也不会有今天的旭陶。
加之石化行业所处的大环境也是长期严重的不景气,对于旭化成来讲,当务之急是如何调整石化业务。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处理旭陶。
正巧,那时陶氏化学就旭陶的经营有了新的提案,提案的内容也包括分割方案。
但将旭陶公平分割给两家母公司是不可能的,如果谈不妥,那就只能把旭陶的所有股份都买下来,我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
于是,1982年2月,我赴美与陶氏化学探讨了很多关于旭陶未来的问题,明白了以対等的关系来经营旭陶是不可能的。
与陶氏化学的谈判不眠不休地进行,到了第6天早上,双方就旭化成取得旭陶的所有股份基本达成一致。只把作为隔热材料所使用的发泡聚苯乙烯“Styrofoam™”移交给了陶氏化学的日本法人公司。
当然,到签约之前,仍经历了多次相当激烈的讨论,负责此事的弓仓礼一(现副社长)十分辛苦,对方的基本态度不是“不想卖”,而是“如何能卖得更贵些”。
这是因为,当时的陶氏化学由于内部的原因已经确立了从海外业务中撤退的方针。其从韩国、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地撤出的举动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因为旭陶是黒字,所以陶氏化学还想尽可能卖得贵一些。当时旭陶的业绩已经急转直下,陶氏想在此事浮出水面前赶紧卖掉。
我感受到了对方这一思路的转换,推测收购谈判除价格问题以外,基本会很顺畅。事实不出所料,但当时旭陶的一部分经营者没能读懂这一大潮流的变化,还想着独立出去走自己的路。
于是同年6月1日接受股份,持股比例达到100%,10月1日合并时的收购价格约为420亿日元。
实际上早在8年前,陶氏化学就对旭化成提出过“请转给我们一些旭陶的股份”。也就是说,陶氏化学想通过持有51%以上的股份,掌握旭陶的主导权。
我当然拒绝了,因为我知道陶氏化学的想法,我痛感日美经营思想的差异。
同时,我开始思考“到时一定要把合资业务整理清楚”,这一想法如今终于实现了。
我认为合并旭陶是成功的。取得该公司高付加值的产品,公司体质得以强化,在合并的同时也实现了集中生产共同研究等经营的高效化。
对旭化成来说,最重要的是合并的时机很好。之后,石化行业发生了结构调整,我们正是因为通过合并强化了公司体质,才成功应对了这一调整。
我记得以前有本小说叫《父亲归来》,而此次合并旭陶,从我的心情来讲应该就是“孩子归来”。

  • Saran Wrap™ 包装,由 旭陶 分发